分隔頁1.jpg

 

藝術的傳統

  浙派)是十五世紀到十六世紀,明出畫壇最重要的一般繪畫潮流,它並非特定的繪畫機構或工作室,而是一群以相似風格作畫的職業畫家。(浙派)的名稱,源自(浙江)這個地名,以此為中心,涵蓋鄰近福建、廣東以及其他省份的畫家。(浙派)的繪畫源流,最早可以追朔到南宋宮廷畫院,由馬達夏珪兩位畫家所建立優雅抒情的繪畫傳統,而在蒙古人入侵之後,將近一百年的統治期間,宮廷畫院的傳統從中央轉移到地方畫壇,成為一股潛流,直到明朝帝國建立,才再度地復興。

  一個新帝國的創建需要大量的畫作來裝飾宮殿廟宇,另外,社會經濟的繁榮也刺激民間繪畫交易的蓬勃興盛,這些都是促進(浙派)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。(浙派)畫家在民間和皇室貴族的贊助下,頻繁流動於地方與宮廷畫院之間,因應各種功能和需求,創作活潑、多樣化風格及題材的作品。從明宣德到宏志年間(1426-1505),是(浙派)的黃金時期,戴進吳偉首先開創一種運筆自由且富於表現性的山水和人物畫風,晚期的(浙派)畫家則在這兩位先驅者的基礎上,發展出更為恣肆放逸的筆墨風格。(浙派)一直維繫它在畫壇的主流地位,直到十五世紀末,才因為風格上的粗惡招致批評,同時也因為畫壇上另依古形成於蘇州的(吳派)勢力的抗衡而逐漸衰微,走入歷史當中。

「浙派」畫家的根據地—杭州(今浙江省),南宋時稱為「臨安」。在蒙元入侵之前,它是南宋的首都,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同時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。杭州緊鄰錢塘江西子湖畔,到處可見碧波垂柳環繞著幽雅的亭台樓閣,充滿詩情畫意。在皇室的贊助下,宮廷畫家將這些江南的自然美景描繪於冊頁、扇面和手卷上,呈現如詩般清麗、雅致的圖畫。

 

南宋宮廷繪畫中的詩意,與其表現形式有十分緊密的關連。在馬遠山逕春行〉這幅冊頁上,描繪一位儒雅的文人漫步於山逕,沉浸在春天歡愉的氣氛之中,畫家將景物集中在畫面一角,以逼近的視點描繪山石和柳樹,而在畫面右上方,則使用大氣氤氳法來表現為霧氣所隱蔽逐漸消失的河堤,藉由這種虛實景像的對比,畫家營造出一種飄邈迷濛的詩意氣氛,讓觀者的想像力可以在其中馳騬。在另一幅〈溪山清遠〉長卷,夏珪也同樣利用對角線構圖,以及水墨渲染技法,來表現江南地區水霧蒸騰的景色,不過,更吸引人之處,是他運用筆觸勁利的「斧劈皴」線條,融合了飽含水分的淡墨渲染,成功塑造山石的立體感及質理,並且捕捉到石塊在陽光照射下晶瑩閃爍的效果。

 

馬遠、夏珪這兩位傑出的宮廷畫家,以簡潔的構圖和精巧的筆墨技巧,創造出比以往更為精緻優雅的繪畫。他們的作品不僅在宮廷內受到歡迎,也在杭州及其周圍地區迅速繁衍流行,透過畫家之間不斷沿習模仿的結果,馬、夏傳統後來變成為影響明代「浙派」畫風最重要的一個典範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0552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