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隔頁5.jpg

浙派的尾聲

  在吳偉去世的半個世紀後,浙派開始面臨蘇州地區吳派文人畫家的強勢競爭,蘇州文人在文化、藝術方面逐漸掌握優勢和領導權。十七世紀的文人藝術家,將幾位重要的浙江畫派畫家張路汪肇蔣嵩等、都歸入「狂態」、「邪學」的行列。受到這種藝評的影響,藝術市場和觀眾的品味逐漸產生變化,吳派繪畫相較於浙派畫家的作品更受到大眾的青睞。從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,浙派已經失去它在畫壇的影響力,從藝術的主流變成潛流。

  雖然浙派畫家在中國逐漸失去他們的舞台,不過與此趨勢相反的,卻是遠個隔重洋的日本和韓國畫家廣泛的學習浙派畫風。日本及韓國,從十三世紀開始,便透過陸路或海路上貿易的方式,大量輸入浙江地區的南宋宮廷馬遠夏珪風格的作品,讓浙派傳統在海外紮根發展。到了十五和十六世紀,透過使臣、畫家之間的往來,或海陸的貿易交流,日、韓兩地的畫家與明代浙派接軌,直接受到衝激與影響。浙派繪畫與異國文化藝術相融合的結果,不但得以延續其生命力,並讓其藝術表現和內涵更加豐富,展現多采多姿的面貌。

浙派的尾聲---狂態的邪學的畫家

    「鄭顛仙、張復陽、鍾欽禮、蔣三松、張平山、汪海雲輩,皆畫家邪學,徒逞狂態者也,俱無足取。」從十七世紀末,開始出現上述批評浙派畫家的言論。藝術家以嚴厲的語氣,將一批活躍於十五到十六世紀初的浙派畫家稱為「邪學」派。「邪學」相對於藝術中的「正統」,具有悖離或破壞傳統的意思,同時也隱含某種對畫家人格的道德批評。

    這份畫家名單之中,有一位是來自明孝宗皇帝的宮廷畫家—鍾禮。關於他的藝術,之前已經介紹過。他的題材多取自意境優美的古詩或風雅的文學軼事,繪畫則學自馬遠戴進,具有抒情詩意的格調。畫史上記載鍾禮在京師活動時,「公卿爭廷召之,名動士林」,這與他後來被歸為「狂態」、「邪學」的評價似乎有著天壤之別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t0552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